2016年,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的外部,出現一座白色腳手架搭建的巨大山形建筑,這便是日本建筑師藤本壯介的藝術裝置作品——“遠景之丘”。
遠景之丘
藤本壯介設計的建筑往往打破內、外空間的隔絕,運用通透的建筑結構與大量玻璃的使用,使人們在室內空間依然可以自由沐浴陽光,依然可以毫無阻隔地看到外部世界發生的事。
在“遠景之丘”中,他延續了這種設計思路,600平米的腳手架山丘下坐落著300平米的玻璃房。人們經由腳手架的階梯,人可以攀爬山丘、眺望遠方。玻璃房內人們可以享受陽光、植物、咖啡所帶來的愉悅。
藤本壯介同時也希望通過遠景之丘,探討如何彌合工業與自然的矛盾,展現他理想中的未來建筑。腳手架的刻板剛硬,白色不帶感情色彩的極簡,是工業時代的縮影,而它卻為這座現代化都市的人們奉上一座可以登高望遠又可嬉戲其間的“山水”。
從某種角度來說,人們置身其中與置身自然山水的美好如此相似,放松、舒適、從容、有趣……
在腳手架下的“隱藏”玻璃房
被裝點成山水·遠景之丘
內部的陳列用具跟外部原本的結構幾乎一樣。
光會透過一層層支架照到地面,
形成了一種類似叢林的效果。
空間中的鮮花、綠植、
還有高大的樹,
令這種感覺更加強烈真實。
置身于此,
雖在一間“封閉”的玻璃盒子里,
卻有淡出世外,
棲身于山水間的意境。
時代的發展不可逆,然而,現代工業與回歸自然一定是沖突的么?至少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工業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看到了這座巨大的白色腳手架“山水”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的美好感受。
這座伴隨人們兩年的腳手架“山水”即將在今年年底離開這座城市。作為藝術裝置作品,它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它留給人們的美好與思考會像細胞分裂一樣,繼續繁殖生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