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互聯網 發布時間 :2018-07-06
今年是廣州地鐵建設“大年”,一個地鐵工地每天晚上就得向外運輸超30車余泥,這些余泥怎么處理才恰當?近日,金羊網記者跟蹤了一輛運輸車,從中發現一個“吞余泥,吐金磚”的生態鏈條。
3日晚,地鐵11號線廣州東站附近的工地,泥頭車上路前清洗車身。
一個工地一晚30車余泥
白天開工,晚上運輸余泥,是市里很多工地的常態。3日晚9時許,廣州一在建地鐵工地里,挖掘機正“勤奮”地轉動,泥頭車候在一邊。工地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去年二三月份開工至今,這里每天晚上8時30分到11時30分這段時間,都要通過泥頭車將白天兩臺盾構機作業產生的余泥,運到工廠集中處理,“通常5分鐘就能裝滿一車,一個晚上要運輸超30車?!?/p>
為了避免路上灑落,裝完一車余泥,被要求蓋上車頂鐵蓋。每一輛運輸車離開工地門口前,還需要有兩名工人噴水清洗,讓運輸車干干凈凈離開工地。記者留意到,車輛離開工地的時候,車頭還要“刷臉”滴卡,代表車輛離開工地,當它到達終點工廠,還要再刷一次卡,由此實現電子聯單,全程監控,證實余泥運輸到廠。據說,甚至可以通過手機應用程序“渣土寶”查看相關信息。
循環再生讓余泥變“金磚”
余泥離開工地之后將去往哪里?記者一路跟蹤,發現其去到了位于白云區江高鎮的和泰新型墻體材料廠,這里是廣州市目前唯一專門開展下挖類余泥循環利用的企業。在這里,通過生產線的“雕琢”,包括破碎、攪拌、陳化、擠壓成型、烘干、燒結成品等工序,余泥變成了能再次產生經濟效益的磚頭。
工廠負責人石青蘭告訴記者,這家工廠成立于2003年,主要利用建筑廢棄物余泥渣土、地鐵盾構泥為原料生產環保建筑符合結構磚。五年來,已經處置了建筑廢棄物超過600萬噸,生產了約235萬立方米的環保磚。2017年9月,在廣州市城管委、白云區以及白云區城市管理局的支持下,這家工廠納入到《廣州市建筑廢棄物消納場布局規劃 (2016-2020 )的通知》,并獲得市政府批準實施。
近日,廣州市城管委發出《關于商請協助白云區和泰新型墻體材料廠升級改造建筑廢棄料資源化利用項目廠房及生產線的函》,指出該項目可以科學解決建筑廢棄物出路難題;希望盡快建成廣州市首個循環利用下挖余泥試點企業。
余泥妥善處理有迫切需要
廣州市建筑廢棄物處置協會副會長陳炳響告訴記者,根據公開數據,過去三年平均下來,廣州建筑廢棄物每年約產生2800萬立方米。這些廢棄物中,建筑拆遷占16%,裝修材料占1%,其余83%是地下挖出來的余泥,約2324萬立方米。
一年2324萬立方米的余泥有多少?一輛車身8米的泥頭車可以運載11立方米余泥,要裝這2324萬立方米余泥,泥頭車前后相連將達16901公里,相當于1157條黃埔大道,從廣州天河到北京朝陽區,排起來可以來回四趟了。陳炳響說,余泥得到妥善處理,有著迫切的需要。
呼吁更多環保企業加入
這么大的余泥量,廣州準備好了嗎?事實上,這些年來,廣州市城管委也在努力創新辦法“對癥下藥”。從廣州市城管委公開信息來看,余泥主要送去基坑回填或者專用場所消納。廣州目前有運作中消納場所11座、回填場所3座,主要分布在花都、從化、番禺、南沙等地。部分消納場所為長期消納場;一些符合要求的基坑回填工地,亦會承擔消納場所的功能。
部分建筑余泥會拿去循環再用。目前,廣州有13間登記在冊的建筑廢棄物循環再用單位,分布在荔灣、白云、花都、增城、南沙、天河等區。建筑余泥運輸至此,可被制成混凝土骨料、實心磚、透水磚、路面磚等建筑材料,再次應用在建筑上。
陳炳響最希望的是,未來有更多具環保情懷的企業家能夠加入到余泥再生的專業化處理中來,畢竟與龐大余泥量對應的“處理”,目前依然捉襟見肘。
下一篇:橋梁工程專業承包資質標準介紹